铁血少年与《铁血军魂》

 

                                            序言
    英雄出少年——关霄汉,27岁,时尚、文静、帅气,乍看还有点奶油小生。我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与《铁血军魂……一八O师在朝鲜》作者连在一起。但这一切是真的。我与其父关捷是战友。有幸与霄汉面谈,他一开口就把我惊呆了。如此小儿,对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感,对战史了如指掌的程度、对战略战术的精辟入理的分析……真真正正给我一个老兵上了一堂大课。奇迹,真的奇迹!现在我真的相信了那句话……"英雄出少年"! 我当即决定聘请霄汉与其父关捷先生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讲师。相信关氏父子的加盟,将使我会讲师队伍如虎添翼! 闲言少叙。切看铁血少年如何书写《铁血军魂》!                                                                —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高建明

    进入2015年1月,中国好书榜上有位27岁小伙子的《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一书。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80师在朝鲜五次战役中的种种不实传说,受到了包括180师健在军人及其家属在内的广大读者的喜欢。
    参战的老将军梁玉琳说:“感谢关霄汉还一支英雄部队的清白。”
    春节前夕,一位现役团长来到关家,抱住关霄汉就哭了起来,他说:“我父亲就是180师的,谢谢你孩子!”
    著名作家李宏林说:“180师真相浮出,真理苏醒了。这个孩子,是个大人才,要好好培养。”
    最近,凤凰卫视编导欧大明邀请关霄汉参加《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大型纪录片的拍摄,并出任编导。同时,北京传来出版社的消息,他的同名新书首印已订购一空。      
    一个80后的孩子,如何能够驾驭这样重大的题材,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人们觉得奇怪的事。

                        上图为关霄汉
    关霄汉,1988年出生。他本来是个清秀的孩子,可是他的性格却是特别阳刚。他出身于军事家族,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军人,他接触到的长辈都有着明显的军人气质。他懂事以后,父亲关捷经常给他讲那些民族英雄的故事,看影视剧也有意选取这方面的碟子给他。每次看完,父亲都会对他说:“儿子,你要爱我们的国家,要爱我们的土地,要爱我们的人民。”一点点地培养他的家国情怀。小时候,他的玩具主要是“枪”、“炮”、“坦克”、“战斗机”。
    有一年,妈妈给他买身小军装和一顶大沿帽,他居然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睡了好多天。阅读开始的时候,几乎全部是军事题材,还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就订阅《军事史林》、《名枪》等杂志。他还给国防科工委写过一封信,谈建造航母的具体想法。人家还真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关霄汉小朋友,感谢到你对国防事业的关心,你好好学习,长大后投身到国防事业上来吧。”
    读初中时,他刚刚学会拨号上网,便开始关注军事论坛,自那时起,被称作“朝鲜战场上第一支失败军队的180师”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父亲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爸爸,这个事怎么感觉不大对呢,这个师突转成功后,军和兵团是发了贺电表扬的,怎么现在人们会他们是逃跑主义呢?”关捷说:“也许真相以后会浮出水面。”
    父亲主张儿子读经典,看正宗艺术。他会不顾人家反对,生拉硬拽带着儿子看话剧,甚至京剧。有一天,关霄汉对关捷说:“看了一场小品,太滥了,里面一点艺术也说不上。像傻瓜写的。”关捷听了很高兴,他认为这是儿子在健康成长。有重大采访,他坚持带着儿子同行。借口是自己不会使用录音笔、新式相机和摄相机。特别是与文化界名人接触的时候,关捷是必须要带上儿子的。高中的时候,功课那么紧张,关霄汉已经对照电视剧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且看遍了他淘来的好莱坞描写战争的大片。他经常到地摊上去购买那些军事史料,比如《经典战例》,比如出版于延安时期的《刘伯承军事论文》,还各大名军的军史等。淘回来之后,他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高二,他放弃功课,写作长篇小说《滇湎战争》父亲看了,觉得有风生水起的感觉。可是,又不得不劝他为了功课,停下来。关霄汉叹口气,停下了这部巨制。可是,他忽然又对父亲说:“可是,我还想一个题材,那就是关于180师的,我早晚要写。”父亲说:“好,有机会,我帮你!”
    1951年,志愿军180师在五次战役中被美军包围,损失惨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60多年来,人们一直闭口不谈。因为神秘,民间因而谣言种种,“全师覆灭”、“军旗被缴”、“师长被枪毙”等流言一直围绕着180师,可是,却没有肯出来公开展示真相。180师的官兵写了好多回忆录,也没有得到发表。
    2011年春节,关氏父子经朋友介绍结识梁玉琳将军。梁将军曾为180师政治部青年干事,退休前为沈阳军区纪委常委,1988年授少将军衔。梁将军向他讲述了亲历的志愿军180师在朝鲜的悲壮历史,以自己7000人英勇抗击美军近10万兵力的合围,最后成功突围,掩护了三兵团,并以自己巨大的代价换来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宝贵经验。
    可是,由于损失惨重,回国始终得不到人们的正确理解,各种传言掩盖了真相。关捷决定写这部书,他把目光投向了儿子。他说:“我记得你过去讲过,要写180师的故事,你现在仍然是这样想的吗?”关霄汉说:“爸,我这个愿望更强烈了,甚至可以说是,我的创作冲动在激荡我,我受不了,我心须完成这个项目。”关捷说:“那好,那我带着你采访,”
通过梁将军的引荐,关捷和关霄汉陆续结识了180师郑其贵师长家属、曾担任郑其贵警卫员的王顺秀师长、赵三禄副军长、战俘张泽石等十几位老兵和基层指挥员,在老兵们泣血的讲述中,关霄汉特别震撼。
    在杭州,关霄汉见惟一健在的180师的老团长王至诚。这位97岁的老人说:“我每到三十晚上,元宵的晚上,中秋的晚上,我都会拿出保留的花名册,我摸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的名字,我的好兄弟们,他们当时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啊,我一边摸,我一边掉泪,六十多年了,我的泪水从未干过……”在鞍山,老兵张合顺说:“我做过俘虏,回国受到打压,后来平反了,我爱我的祖国,有一天再起仗来,我还上场,我拿不动枪了,我可以做饭,我可以为他们装子弹……”老兵张泽石说:“你们一定要写那些普通的士兵,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军人。勇敢坚强,正如郑其贵师长所讲,战争是士兵打赢的。好好写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与死,爱和恨。”
    在南京,郑其贵师长当年的警卫员王顺秀,对关霄汉说:“我与一个老战友失去了联系,我受伤,是他抬的我,我找了他六十多年了,我现在天天在网上发消息,我要见他,我怕牺牲了。”
    关霄汉初次接触到的老兵,他们对回忆那段历史有顾虑,担心如实地讲出来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还有些老兵看他太年轻,觉得80后根本不了解战争,干脆摇摇头不愿讲。关霄汉对那些老人讲,“老爷爷,请相信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同时,他用自己了解到的军事常识作为采访的突破口,他跟老兵们聊战场上的步枪,用什么型号,能打几发子弹。渐渐地,老人们觉得这个年轻人感情朴实,而且谦虚好学,便卸下防备,有什么说什么。
    在随父亲的采访中,关霄汉看到一颗颗赤子的忠心,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悲壮的传奇,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打湿他凝视的目光。关捷欣喜地看到儿子的情商在发育壮大。他不失时机地对关霄汉提示,“我们要记住那些英雄儿女,记住他们对祖国的爱,善待他们对祖国的爱,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行动。爱英雄的人民和爱英雄的祖国是同等级别的重要。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我们才会真正找到世上最伟大的感情。”
    关霄汉说:“离历史越近,我的使命感越强。写历史的,必须要眼睛死死盯着真相。必须要对历史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特别是对那些在悲壮的历史中被指定去演绎悲剧的人物,那些被误解的人物,那些被冤屈的人物,那些被淹没的人物,还有那些被以讹传讹了的历史事件。谁的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相。”    
    采访间隙,关霄汉查阅了大量资料,他过去淘得的军史资料,现在都派上了用场。了解到的细节越多,他越发现,从跨过鸭绿江到打赢最后一场战斗,180师太难了。第五次战役中,180师被围7天,弹药打光了,粮食也早就没有了,就是在饿了5天的情况下,突围的口令一下,全体战士都能统一行动起来,这是多大的意志力。也正是这场战役,让联合国军见识到中国军人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怕了。为什么在装备落后一大截的情况下我们最后能打胜仗?是意志战胜了科技,肉体战胜了钢铁。美军被俘的24师长迪安都讲,谁也别想战胜中国军人。
    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他的热血一次次地沸腾。
    那个为了探测敌人火力不惜让美军打成鱼网人的战士,那个为首长为战友甘当肉盾的战士,那个临终前面向祖国方向敬礼的战士,那个惟一的愿望就是想未来的清明节会有红领巾扫墓的战士,那个用鲜血染红爱情的战士,那个身中燃烧弹大声命令战友击毙自己的战士,那个双目失明爬了一夜终于爬回我方阵地的战士,那个临终前嘱咐小兄弟回家替他多生几个儿子的战士,雨夜里,那些站在汉江边高唱《志愿军之歌》为被江水卷走的连长送行的战士,山洞里,那些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那些在胜利到来之前一心想雪耻的迎着弹雨向前猛冲的战士……

                                    上图为关捷父子
    关霄汉对父亲说:“爸,我现在懂了什么叫军人之血,军人之血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军人之血就是‘用自己的鲜血呛死敌人’  180师,一支鲜血凝成的军队,一支流血不止的军队。他们以自己的巨大牺牲,掩护了军和兵团的转移,尤为可贵的是,换取了朝鲜战场上的宝贵作战经验,即在当时的情况下,与美军作战,不能搞大歼灭,大迂回、大包围,而要搞阵地战、防御战、打小歼灭战。因此,才有了后来一系列如上甘岭那种类型的成功战例。”
    关捷像老师满意学生的答案一样高兴,他说:“对,你说得非常好。你的感情和崇高的感情成功对接上了。”
    历时一年多的采访,关霄汉和父亲找到了180师在朝鲜五次战役中的真实情况。
    1951年5月16日,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打响,60军的任务是割裂美军和韩军的联系,牵制美陆战1师和美7师。由于在战前,179师和181师分别被三兵团调拨给12军和15军,这样,战斗任务就完全落在了180师指战员肩上。
    23日,180师收到掩护全兵团伤员转运的命令,此时,180师的左右友邻部队全线后撤,全师孤军滞后。
    26日,弹尽粮绝的180师被美7师切断退路,它的主力在芝岩里以南陷入了5倍敌人的重围,面临的是联合国军5个满员师的弹药和兵源,师长郑其贵提出突围的请示。
    在突破三个阵地后,这支不断突围不断拼杀了整整十天并断粮三天的部队,在最后一个阵地——128.6高地前,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师长郑其贵命令分散突围。6月1日,郑其贵率人成功突围,最后归队4000多人。
    梁玉琳将军对关霄汉说:“180师在朝鲜战场虽然遭受过挫折但却有极其特殊的贡献。我们以自己的沉重代价,换来了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美军作战,不能搞大歼灭、大迂回、大包围,而要搞阵地战、防御战、打小歼灭战。”
    两年后,180师奉命进攻949.2高地雪耻。1953年6月14日晚至15日上午8时,180师一举攻上敌军主阵地,共歼敌1750多名,缴获坦克4辆,汽车7台、火炮55门,各种枪700多支,同时,使我军阵地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战后,三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说:“180师打了翻身仗,180师雪耻了。”这就是180师在朝鲜的真相。
    这个时候,父亲关捷对儿子说:“这回就看你的了,看你能不能还原再现这个悲壮的事件。我对你的要求不高,就是你建个清水房,然后,我给你做精装修。”关霄汉问道:“那爸爸,我到底应该怎样再现呢?”关捷说:“如实再现史实,但要用文学去激活历史。太拘泥了,是纯史料,太文学了,容易失真。就是给历史插上文学的翅膀,不能飞跑了,也不能掉下来。”关霄汉似乎若有所悟。”关霄汉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他打开了电脑。从此,每到深夜,关捷都会听到儿子书房里噼噼叭叭的键盘声响,他的心有点醉。
    可是,有一次听到关霄汉在书房里抽泣,他起床披衣起来,走进儿子的书房。他问:“怎么了?”关霄汉说:“他们太不容易了,美军的人太多了,他们可怜,五天没吃饭了,可是他们还在打。”关捷点点头,忽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白天写呢?”关霄汉说:“我常常是这样流泪写的,我怕你看见。”听到这里,关捷的眼睛湿了,他预感到要有一部好作品问世。还有一次,关霄汉对爸爸说:“我写不下去了,爸,我太难过了,180师的人吃了那么多苦,却要受60多年的委屈,他们背的是十字架呀?”关捷当即激励说:“越是这样你越是要写完它,180师牺牲的人在天上看着你,活着的人在地上期待你。老兵们年纪大了,再不写,他们看不到了……”关霄汉听了爸爸的话,接着写了下去。
    6个月后,29万字的书稿拿出来了,关捷一看,有些吃惊,他不相信居然会写得这么生动。他对关霄汉说:“你这不是清水房,你这是高档装修。你居然会塑造人物,还描绘出那么多的画面。我给你做政治上和文字上的总校对就可以了。”
    关捷坦然承认,在审阅儿子的书稿过程中,他曾数次嚎啕大哭。他也是偷偷地看稿,担心被儿子看见眼泪。他说,他无法在那种悲壮面前保持冷静。这首先是因为素材本身好,其次,儿子的再现确实传神。
    现在,书终于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遗憾的是,在三年前的采访中,180师三个团中惟一健在的539团团长王志诚于40年天前去世了,他没有看到这部书。这位百岁老人,生前每到重大节日,都要拿出自己当年的日记本,一一地抚摸那些死去的战友的名字。在采访中,他曾说过:“希望你们好好写,我代表我的首称和战士谢谢你们。”
    关霄汉:“我无意当一个作家,只是想写一些我愿意写的东西,相当于在课堂上发言,说出我发现的和我想到的。”他说是这样说,手中的第二部作品《万岁军长梁兴初》马上就脱稿了。
    父亲在为《顺治迁都》做后期精修,儿子在为《万岁军长梁兴初》充实故事密度。工作时,南北两个书房同时响起键盘声,这个时候的交流主要是QQ,儿子问“你的顺治在哪儿了,这会儿?”父亲说:“在乾清宫呢。你的梁兴初现在干嘛呢?”儿子回答:“在朝鲜的山洞里看地图呢?”真是神问题,神回复。
    关家有南北两个书房,父子两人一人占据一个,平日里键盘劈哩叭啦不停地叫,关霄汉说:“咱家就点像生产车间。”做父亲当即正色道:“这不是一般生产,这是送给上帝的供品,记住,好作家必须是神职人员。”
    关氏父子喜欢瞩目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用文字传神地再现出来,而且,还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祝福他们。
(转自《中国青年报》)

                        上图为《铁血军魂  一八〇师在朝鲜》一书

            上图为秦怡老人在看《铁血军魂  一八〇师在朝鲜》